欢迎您访问昭通学院官网!
学科专业old20231110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学科专业old20231110 > 正文
昭通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修订)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12-17 浏览次数: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高等学校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双万计划”的推进实施,主动适应昭通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 号)、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昭通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修订)》,特修订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实施情况

(一)建设规划

按照“做强优势专业,打造重点专业,扶持特色专业,设置新专业的原则稳步推进本科专业增长速度,到2020年,本科专业数达到32个以上,形成文、理、教育、工、管、艺术、法学、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

(二)建设情况

2012年本科办学至今,学校共有31个本科专业,涉及

10个学科门类,分别分布在13个学院。其中,师范类本科专业17个,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

表一: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学院

专业

开办年份

所属学科门类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s

2012

文学

历史学(师范类s

2013

历史学

新闻学

2017

文学

社会工作

2018

法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s

2012

理学

应用统计学

2016

理学

金融数学

2018

经济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师范类s

2012

文学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物理学(师范类s

2012

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s

2013

工学/理学

物联网工程

2014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17

工学

数字媒体技术

2018

工学

化学化工学院

应用化学(师范类s

2012

理学

管理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s

2012

法学

行政管理

2015

管理学

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教育(师范类s

2013

教育学

学前教育(师范类s

2014

教育学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师范类s

2013

教育学

音乐舞蹈学院

音乐学(师范类s

2013

艺术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

工艺美术

2016

艺术学

美术学(师范类s

2018

艺术学

书法学(师范类j

2016

艺术学

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科学与技术

2016

农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7

工学

动植物检疫

2018

理学

生物科学(师范类s

2014

理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秘书学(师范类j

2016

文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地理科学(师范类s

2017

理学

旅游管理

2018

管理学

土地资源管理

2016

管理学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校的定位不够准确,办学思路不够清晰,应用型人

才培养体系还没有形成。二是专业设置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专业准入制度不健全,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专业数量增长过多。三是专业建设重点不突出,专业内涵建设力度不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深,专业特色的凝练缺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地方性和应用型体现不具体。四是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引进力度不够,难以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跟不上专业发展的速度。

二、“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专业资源配置,强化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结合,找准找好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切入点、落脚点、着力点,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专业,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专业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基本原则

1.注重质量的原则

着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办学实力和就业竞争力。

2.突出特色原则

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特中求优”和“错位发展”的理念,对于基础和优势较强的专业,要继续深化凝练专业方向,在提升专业实力的同时,强化专业特色的打造。

3.需求导向原则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长远发展需要,对应战略性新兴专业、合理布局和优化专业结构体系。

4.科学可行原则

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结构与质量、近期与长远、传承与创新等关系,使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具备必要的软硬件条件之上,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十三五”专业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专业内涵建设的整体部署和要求,按照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积极构建自主性与统一性,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推动学校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学校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认真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优发国际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型发展路径,进一步强化专业的应用型发展,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做强做优教师教育专业群和文学创作与文化创意专业群,做实做好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新农科、新工科专业群,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实现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与目标。到 2020 年,通过减、停、隔年招生等手段动态调整专业招生,使本科专业招生总数控制在30个左右,本科在校生人数控制在9000人左右。

(二)具体目标

1.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

通过凝练专业方向、精简专业数量、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明确专业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和建设任务,进一步合理配置学校现有资源,实现“发展规模适度、结构布局合理、建设层次清晰、目标定位明确的专业优化”调整目标。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一是积极申报了《动植物检疫》《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土地资源管理》《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二是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准备在2019年停招部分生源情况不好、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设备欠缺、就业率不高的相关专业。三是在专业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发挥传统优势,做强教师教育专业。

昭通学院是原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和特色,为优发国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师范毕业生,支撑起了优发国际基础教育的半边天。目前优发国际基础教育依然存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高中教师缺口大,教师流失现象逐年增加、教师招不进现象依然突出等问题。而学校现有的31个本科专业中,有17个专业属于师范类,占全校专业的54.8%,涵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科,因此,发挥传统优势,做强教师教育专业是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具体体现和责任担当。

3.打造文学创作与文化创意专业集群,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

20149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紧密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论是创新性发展当中的研究人才、传承人才,还是创造性转化当中的文创人才、文旅人才,都是新文科要面临的任务,都需要考虑文科的新气象、新要求。因此充分发挥学校人文社会学科的优势,用好“昭通文学现象”、昭通作家群、昭通书画家群、昭通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遗产等优势资源,形成专业集群。立足新时代,通过专业集群的建设,着力培养基础扎实、通古博今、实践能力强、创新精神好的文化研究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有力支撑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4.主动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高原特色农产品等新农科专业建设,同步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

近年来,在优发国际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会议中明确提出几大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思路:(1)坚持三产联动,推动以高原特色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2)着眼“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格局,着力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3)国家级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马铃薯优质种薯基地、鲁甸高原特色深加工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4)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电子商务、城镇化进程、“一主两副、三区多点”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已经成型。因此做好高原特色农产品等新农科专业建设,同步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是学校主动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表二:四大专业群分布情况

专业群

现有专业

备注

教师教育

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

对接基础教育领域各学科。(传统优势学科)

文学创作与

文化创意

汉语言文学、秘书学、书法学、数字媒体技术、美术学、社会工作、音乐学、旅游管理

有力支撑地方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

积极申报工艺美术、艺术与科技、文化产业管理、环境设计等新专业,更好地支撑地方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

新农科(含化学化工专业)

动植物检疫、植物科学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

对接地方产业成立苹果研究院、天麻研究院、马铃薯研究院。积极申报对接高原特色农产品的植物保护、环境工程与科学等新专业,在凝练专业方向上下功夫。

新工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在现有工科专业的基础上,主动对接昭通能源资源建设、交通运输业、智慧农业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结合学校办学条件,申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能源与动力工程》、《交通与运输》等相应的新专业,推动城市建设上台阶。

三、“十三五”专业建设的任务及举措

(一)培育特色,找准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是国内外应用型高校发展的秘诀之一,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特色是学校的发展线和生命线。要充分利用现有办学基础和优势,积极培育特色要素和特色项目。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根据区域产业行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建立稳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使专业集群与服务的要素资源对接,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和技术对接。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学体系、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习环境。

(二)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龙头工作,学校将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和优化工作。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在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深入用人单位调研、了解行业产业和社会各界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现矩阵。通识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践等各个环节,要注意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和可操作性。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全面内化在各专业的教育教学之中,并在各专业教学中专项落实。

2.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整体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公共课、基础课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和教师挂牌教学,逐步提高分层分类教学的课程比例。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探索实施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鼓励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系统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省级、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严格课堂教学管理,严守教学纪律,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3.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专业实践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好实验室与实验教学、实习基地与实习教学、训练室与实训教学、专项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整合课内基础性实验,优化综合设计型实验,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引进新技术、新成果,积极开发开放创新型实验,并且要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比重,扎实推进实践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建好优秀创新创业教师资源库。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积极培育“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力争取得好成绩。结合地方和学校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有创意有实效地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活动。

(三)推动科研反哺教学

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引导优发国际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及时把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体会科学研究的真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专业建设评估,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

学校专业建设评估分五个类别进行,即一般专业、新专业、校级一流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学校分类制定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定期持续地开展校级专业评估和专业综合评价,充分发挥专业综合评价的结果运用,完善专业预警和专业退出机制。对于相关指标连续两年排名在后三位的专业,采取缩减招生计划、隔年招生、停招、直至撤销专业等手段进行合理调整;对一些相关指标不理想的专业可采取专业合并、专业整合或专业替换等方式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人才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专业的动态调整,做到专业发展有增有减,在稳定规模的前提下实现专业的动态平衡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建设与改革措施,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专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分级管理,完善基层教学组织,促进内部教学机构对专业建设的主动性

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各学院、专业的建设积极性。按照分级管理,明确职责,点面结合,相互配合的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基层教学组织。让每位教师都进入相应的课程组、教研组或教学团队,加强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各级教学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完善管理。坚持集体备课、评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坚持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助讲制度;坚持科学公正的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制度;倡导知名教授为新生开设研讨课;要树立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的理念,处理好关爱学生与尊师重教的关系。切实发挥各级教学基层组织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核心作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制度保障

牢固树立专业建设的核心定位,围绕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举措,针对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和使用、负责人管理、绩效考核与奖励,确保各项举措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以制度建设促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保障改革举措有效落实。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咨询、评估、建议、监督等作用,探索教授治校的有效途径,营造专业建设良好环境。

(二)质量监控保障

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从招生到学位授予各环节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与督导体系,加强教学运行规范管理,在教学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做好专项检查工作,严格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改进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构建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加强对二级学院教学和专业建设工作的质量监控。

(三)经费投入保障

一方面,学校自身要围绕专业建设目标、任务举措,加大教学建设和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建立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教学经费足额到位并逐年增加。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切实保障教学运行的实际需要。